新聞櫥窗及活動

惡火吞噬後的教訓


-4月28日晚間位於桃園平鎮的PCB大廠敬鵬廠區發生大火,造成警消人員5名及外籍移工2名死亡。

大火的直接與間接損失
敬鵬桃園廠大火,延燒三天葬送了7條人命,又再創下國內火災理賠的天價。除了造成廠區滿目瘡痍外,由於廠區中存放的化學原料及燃油槽,在事故發生期間造成周遭空氣污染,使得鄰近四個中小學校停課;事故發生後,又因救災排出的污水,使得大缺坑溪造成近36.73噸魚群大量暴斃,幾乎「屠溪」。雖然在火災直接損失的部份,可以透過商業火災保險,而獲得理賠補償;但是其他間接的影響和衝擊,又該如何評估損失和防阻彌補呢?

環境潛在影響 不可忽視
一般商業火災保險,以承保火災、爆炸引起之火災和閃電雷擊三個項目,另外有其他附加項目,如:地震、颱風、洪水險可供選擇。在透過專業保險人員的安排下,都可以有完善的保障;多半也會附加承保因為火災所造成的營業中斷損失、第三人責任損失等。只是這樣就夠了嗎?從企業的社會責任來看,這次敬鵬因為此次火災所造成的污染及公安問題,已經遭到桃園市府開罰309萬元,並勒令停工。但污染所造成環境的衝擊,包括日後在該廠址的土壤、地下水體污染,都不是當下所能評估或是察覺的問題。此外,對於警消人員與敬鵬移工的死亡事故,後續社會及道義責任,也都是敬鵬必須面對的現實。

短期衝擊與長期影響並重思考
就企業的角度來思考,火災的發生所引起問題,應從短期衝擊和長期影響兩方面來看,短期衝擊包括:直接損失、營業中斷損失、對第三人責任、僱主責任等;長期的潛在影響,包括污染的整治、社區關係的修補與經營,甚至於在公安勞檢的作業規劃,都是讓企業重新檢視自身健全性的挑戰,才是在這場惡火後,賦予正向的動力。


喜歡本文嗎?
歡迎分享

用Line分享 用臉書分享 用郵件轉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