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雨降水量較往年大幅減少,台南白河、曾文、高雄阿公店水庫的蓄水量都已降至在5% 以下(2018/5/25資料),幾乎見底。若未來幾日再無足夠的降水量,對於正要進行最後一輪灌溉的一期稻作恐受影響,可能會造成農民極大的損失。
政府補助 保險費五成
面對全球氣候的不確定變化,光依賴政府預算支應的天災救助已不足以保障農民的收益,「農作物保險」應運而生;政府自2015年起開始推動,以分散農業經營風險。目前已有高接梨、芒果、甜柿、巨峰葡萄、木瓜、桶柑、文旦柚、番荔枝、蓮霧及水稻等10項作物開辦,藉由政策補助保險費最高可達五成,以鼓勵農民參與,為全面推動農業保險預作準備。
財務穩定 創造雙贏
臺灣地形變化差異大,加上農作物種類少量多樣,不易符合保險大數法則的條件;加上對於保險事故的認定爭議高,保險業者亦缺乏專業之農業勘災人員。因此,政府採以政策補助及漸進式地推動,在個別經驗中累積出大數據,並培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。若能逐步獲得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同,不僅在損失發生時能使農民獲得保險公司理賠填補災損,又能使政府的財政不會因為不確定的災損救助經費而造成負擔,才是農業經濟一舉兩得的解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