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櫥窗及活動

加油站投保環境責任險 創造多贏局面


上月 (1077) 由《蘋果日報》踢爆中油澎湖湖西油庫漏油案,7萬公升的汽油流入土壤和地下水體中;在人為疏忽之外,恐怕有更多的是對風險管理不當所致。

環境責任險 企業意外防護網

其實,國內早就有工廠、加油站區的環境污染保險,不僅針對突發性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環境危害,更有漸進式滲漏以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體,提供長期整治所需的大量經費給予賠償。這樣一來,除可減少企業在面對意外事故時的營運衝擊,藉由保險公司全球性風險分散的機制,能有足夠的本錢根治污染、恢復生機。只是國內大型企業,面對數以千計的加油站處可能造成污染的風險,往往選擇讓後果由社會大眾來承擔。

舉證不易 污染成本外部化

在台灣,環境污染採「過失責任主義」,也就是被害者必須舉證加害者違法才須負責。然而,像此次中油澎湖油庫漏油已事隔一年才被踢爆,透過土壤、地下水體稀釋、散布,使得社區民眾早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遭到侵害;等到發現,也很難認定損害程度及因果關係,更難咎責。再加上高污染潛勢工廠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、整治費用,動輒數百或數千萬,甚至高達上億元,非一般地方政府、環保團體有能力負擔,更增加舉證難度。使得大型企業選擇且戰且走的策略,透過行政程序、訟訴等手段來拖延──既使環保團體、在地政府耗時費力去採證,最後能不能賠、能賠多少尚在未定之天。

強制投保 企業、民眾、政府都安心

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對囿於經濟發展、企業財團的壓力,也往往在風頭過後就「高高舉起,輕輕放下」,養成了台灣企業長期「污染成本外部化」的惡習。此次中油以「場區內的污染」意圖掩蓋其消極避責的心態,卻忽略漏油最終會被排放或傳輸至廠區以外。這些污染需要政府依法積極辦理,才能避免受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被移轉至不知情的第三方,或影響民眾健康與生態環境,以遏止企業將「污染成本外部化」的歪風。

 

「污染成本內部化」、「污染者付費原則」已經是世界潮流,企業應將「污染風險成本」列入經營成本考量,透過保險將其數量化,配合政府補助政策,使其成為可以負擔,又能掌握的營運風險。


喜歡本文嗎?
歡迎分享

用Line分享 用臉書分享 用郵件轉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