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櫥窗及活動

葉匡時/供應鏈ESG管理引發的省思


葉匡時/供應鏈ESG管理引發的省思

2021-07-15 01:16 聯合報 / 葉匡時/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


ESG是許多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時髦名詞。E是指生態環境(Environment)的維護;S代表社會性(Social),包括對社區、員工的關懷;G為治理(Governance),主要負責對象為股東。基本上,ESG的理念是要公司從原本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(Shareholder Capitalism),改變成重視利害關係人的資本主義(Stakeholder Capitalism);在新的理念下,公司的價值不只由獲利高低或股東是否滿意來決定,公司作為對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也是關鍵因素。

順應國際趨勢,許多企業在推行ESG時,對其供應鏈管理也引入ESG,並採用一些指標來稽核供應鏈廠商的ESG作為,這樣的作法當然可以擴大ESG的正向發展,值得鼓勵,然而以下有三個問題,值得企業進一步的討論和思考。

第一,企業對供應鏈的ESG管理多集中在E(環境)面向,較少監控S(社會)和G(治理)面向。例如,電商會監控其銷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,也會要求物流車隊的碳排放標準,但對其供應鏈廠商的員工管理、社會責任等問題,可能就缺乏關注和監控。

造成這種監控差異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通常認為環境保謢是眾人之事,人人有責,至於供應鏈廠商的社會面或治理面作為是他們的自家之事,不宜置喙。因此,我們能接受企業介入稽核其供應鏈各廠商的環保作為,但較難接受企業同時去稽核供應鏈各廠商的社會和公司治理事項。只是,供應鏈的ESG治理已成趨勢,要如何權重分配環境、社會和治理三個面,並取得供應鏈廠商的共識,值得深思。

第二,雖然供應鏈的ESG管理已成趨勢,但企業很少介入買方的ESG作為。譬如,台積電會稽核供應商的ESG表現,但面對買家,則以業務或策略為基礎來評估交易條件,並不稽核買家的ESG;更何況向台積電採購晶片的公司大抵都是國際級大企業,在ESG的推動上未必落於台積電之後,因此也不用勞煩台積電前來稽核。

但台灣有些大型上游廠商,如中鋼、台塑,其下游的買方有很多是中小企業,未必重視ESG,上游廠商有無責任去協助和督促其下游廠商推動ESG呢?據知,中鋼已在計畫推動此一任務,這將ESG是ESG管理的重要延伸。

第三,當企業對供應鏈廠商進行ESG稽核時,是否也會反躬自省的從ESG角度來衡量自己對供應鏈各廠商的要求有無違反ESG原則?例如,許多企業以其強大的購買力不斷擠壓供應商的利潤,誠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,持續降低成本是經營者應努力的方向,但如果過度擠壓供應商的利潤,供應商勢必要轉嫁成本,因此可能增加外部成本,造成供應商的ESG水準下降。在眾多中小企業的台灣,此一作法是否和ESG理念一致,顯然是值得企業深思的議題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1739/5602235


喜歡本文嗎?
歡迎分享

用Line分享 用臉書分享 用郵件轉寄